“DUO” 錄音室 X 演唱會兩棲—與FRANKIE HUNG洪天佑的暢談(演唱會篇)

photo-700x820.jpg

所謂現場混音(國內稱“現場調音”),又稱FOH(Front of house)其實是指身處在觀眾席中間控制區的音響控制員,透過控制調音台,將現場的所有聲源,包括主唱和樂器的聲音輸出,在整個演出的過程中不斷作音量和音色上的調整,以確保觀眾接收到最好的音響效果。這個位置十分重要卻又不為大眾所熟悉,一個好的混音師往往可以令演出“更好聲”,提升觀眾的聽覺享受。繼上一篇訪問,Frankie Hung除了錄音室的工作,現場混音師是他的另一個身分。而他更“一條龍”負責多個演唱會後期DVD混音工作。

 

K(Kicksound)

F(Frankie)

 

K:近幾年你的工作重心似乎由做唱片混音轉到FOH ENGINGEER (現場調音),尤其是主流和當紅的演唱會都由你包辦了,可否講講這個轉變的經過?

F:當初從演藝學院畢業的時候我就選擇了錄音室。其中一個原因是,如果初入行就做現場音響技術員的話,少不免要做很多比較粗重的工作,例如搬運器材都是負責範圍之一,這個不是我的強項,所以我選擇了入錄音室“修煉”好我的混音技術。那時候除了在錄音室工作,工餘時間也有去做一些非主流演出的sound operator(音響控制員)。第一次正式做流行音樂會,嗯,讓我想想,很奇怪,那是一個屬於藝術節的流行音樂會,是陳奕迅的“新生活”演唱會。在藝術中心舉行,大約做了兩至三場。那個時候Eason剛出道不久, 所以規模比較小 。

後來在錄音室累積了大量經驗之後,有機會省卻了體能上鍛鍊,直接“空降”到live sound做現場混音的位置。隨著市場的轉變,演唱會大行其道,成為最主流的娛樂文化,唱片業就相對低落,於是很自然地我就做多了演唱會,這是大勢所趨。

 

K:做唱片的混音概念和做現場應該是兩回事,當初過渡會否有難處?

F:其實如果你能掌握到現場音響系統的指向性和spectrum(頻譜),再加上有好的混音技巧,由錄音室過渡到現場並不困難。

407986_10151298066420464_832232884_n.jpg

K:你拿捏那個聲音的準則是甚麼呢?對於現場擴音,像流行音樂會,如此高音量的情況下,又怎樣才是“好聲”?

F:音量未必是sound engineer可以“話事”,製作人和投資者對音量營造氣氛的拿捏是不同的, 首先要尊重他們對這方面的意見。而且不同於寧靜的錄音室,當你身處在過萬觀眾歡呼的現場,他們的聲音可能甚至蓋過喇叭的聲音了,音量怎樣才算大或小? 其實當下已經不是仔細雕琢音色的時候了,如何配合樂隊去推動氣氛才是最緊要。

說要“好聲”,一定要追溯到聲源(sound source)。很視乎整體樂隊彈奏的技術,每一個樂手的質素,其樂器音色的輸出都相當重要。舉例,如果bass結他和drum set 的kick拍子不對齊的話,會影響低頻,低音會變得模糊,這不是調音師可以預見和立刻改變到的。但一些“行外人”往往聽到聲音上面的問題就馬上責怪是調音師的問題,甚至說“功力未夠”。當然調音師身處在那個崗位對於音色問題是責無旁貸的,應該盡力去處理。但一般樂迷也要明白這些道理,正所謂“無好的band,無好的聲”。

如果要講有甚麼操作上的心得,我覺得首要必須非常熟悉將要演出的音樂,每一首歌的細節,不是根據筆記,而是要“預見”下一個小節的聲音,將會有甚麼樂器會出現。現場的編曲會較唱片簡化,混音技巧上面,其實同一首歌現場的處理會較錄音室的多聲軌容易。

 

K:可否分享一些現場的體會?例如DUO?

F:DUO的整個音樂團隊水準非常高,主音是出名“唱得之人”已經不用多講,其他每個樂手是獨當一面,音樂性都很強。雖然做了很多場,但每一場的演出他們的演繹總能讓我感到驚喜!

248611_10151617457443626_1435275580_n.jpg

K:現在流行的live mixing console(現場調音台)有哪些?是否已經全部數碼化? 這個變化對你的工作最大影響是甚麼?

F:我首選是Avid venue profile。Analog台也有人會用,但我已經習慣了每一首歌有獨立的scene memory,在彩排的時候已設置好,Analog已經滿足不了我。這個變化其實對錄音室出身的engineer去處理現場更有利。

 

K:可否推薦一些你喜歡的演出或製作團隊?

F:最近會去看Sting。其實沒有刻意去追某些團隊,但如果要分享個人觀看演出的經驗的話,Madona的演唱會是必定要去“朝聖”的。如果你喜歡流行音樂,論到整體的製作水準,死之前一定要看一次她。 另一個當然是Michael Jackson,可惜已經沒有機會了。

 

K:你覺得外國的製作團隊和本地的有甚麼分別?

F:我想主要是大家對製作要求的嚴謹性有分別,例如外國著名歌手大團,每一樣樂器都有那個樂器的專屬Technician。在彩排的時候,樂隊來之前,所有樂器 tuning 接駁,試聲已經處理妥當。基本上當樂手來到的時候,整體已經準備好了八成,這樣的話就事半功倍了。他們一些大型製作基本上連喇叭也是隨團坐飛機來的,這是香港或華人的演出少見的。

 

 

後記:在此要感謝Frankie在百忙之中抽空接受Kicksound的 訪問!抱歉我們因籌備show room事宜令訪問出街的日子延 遲了。是次訪問除了和Frankie談及唱片製作和現場混音 之外,還談及很多行內經營的情況。對於面臨了很多 年,數碼媒體對傳統錄音製作行業的衝擊,我們確實感 受到當中的苦況。但所謂‘有危便有機“,正當人人都 可以成為製作人,在網上銷售自己的音樂,得益的只會 是喜歡多點選擇的聽眾乃至整個音樂創意市場。在急速 變化的大環境裡,只要堅持對專業知識的追求,對技術 革新保持開放態度,相信各位音響同好一定可以找到自 己的位置,繼續”好“聲!

返回網誌

發表留言

請注意,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能發佈。